凉山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促进乡村振兴的
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发展布局报告
一、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
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脱贫攻坚主战场,在实现全面脱贫后,需以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发展为核心抓手,构建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乡村振兴新格局。结合《凉山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及“五大产业链突破提升行动” ,未来20年将重点打造以下目标:
1. 经济目标:到2030年,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,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超60%;到2045年,形成以清洁能源、战略资源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、数字智能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经济总量跻身全国民族自治州前列。
2. 产业目标:17县(市)实现“一县一业、一村一品”全覆盖,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、省级重点产业园区10个,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3-5个。
3. 生态目标: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%以上,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80%,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以上。
4. 民生目标: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%以上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2.5:1以内,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。
二、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布局与实施路径
(一)西昌市:攀西经济区中心城市,打造“航天+农业+文旅”三核驱动
1. 航天科技产业:依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建设西部商业航天港,发展航天制造(如魔方卫星基地)、航天文旅(如航天科技馆、火箭发射观景区)及低空经济(如无人机物流、航空旅游) 。到2030年,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。
2. 现代农业:巩固“中国黑苦荞之乡”地位,建设10万亩苦荞标准化种植基地,开发苦荞茶、苦荞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;发展葡萄、花卉等设施农业,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 。
3. 阳光康养文旅:整合邛海湿地、建昌古城等资源,打造“冬暖夏凉”康养度假目的地,开发温泉疗愈、森林康养等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 。
(二)德昌县:钒钛稀土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基地,构建“工业+农业+康养”协同发展
1. 钒钛稀土产业:推动钒钛磁铁矿深加工,建设10万吨/年钒电解液生产线;发展稀土永磁材料(如冕宁4000吨/年富铈稀土永磁项目),打造全国重要的稀土功能材料基地 。
2. 特色农业:巩固“中国果桑之乡”地位,建设5万亩果桑种植基地,开发果桑酒、果桑干等产品;发展早熟蔬菜、草莓等设施农业,建设成渝地区“菜篮子”供应基地 。
3. 阳光康养:依托安宁河谷气候优势,建设温泉度假酒店、康养社区,发展“候鸟式”养老产业 。
(三)会理市:南部区域中心城市,打造“石榴+铜产业+红色文旅”融合发展
1. 石榴产业:建设20万亩石榴标准化种植基地,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;发展石榴汁、石榴籽油等深加工产品,打造“中国石榴第一市” 。
2. 铜产业:依托会理拉拉铜矿,建设50万吨/年阴极铜生产线,延伸铜杆、铜管等产业链,到2030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。
3. 红色文旅:整合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、会理会议旧址,打造“长征主题”红色旅游线路,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。
(四)盐源县:西部区域中心城市,构建“苹果+风电+数字经济”三位一体
1. 苹果产业:建设30万亩高原苹果种植基地,推广“盐源苹果”地理标志产品,发展苹果脆片、苹果醋等深加工;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交易中心 。
2. 清洁能源:开发盐源牦牛坪风电(装机50万千瓦)、光伏项目,建设“绿电直供”数据中心(如珑腾AI数据中心),打造“算力+电力”协同发展模式 。
3. 数字经济:依托绿电优势,发展云计算、大数据存储等产业,建设攀西地区绿色算力基地 。
(五)木里县: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重要节点,打造“清洁能源+文旅+生态农业”特色发展
1. 清洁能源:开发雅砻江流域水电(如杨房沟水电站)、光伏项目,建设100万千瓦水光互补基地;发展林业碳汇交易,探索“负碳经济”示范区 。
2. 文旅产业:整合泸沽湖、木里大寺等资源,开发“秘境探险”“藏文化体验”等产品,建设大香格里拉旅游核心节点 。
3. 生态农业:建设5万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,发展林下经济(如松茸、虫草),推广“电商+直播”销售模式,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。
(六)雷波县: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,构建“脐橙+磷化工+文旅”多元发展
1. 脐橙产业:建设5万亩脐橙标准化种植基地,开发脐橙精酿啤酒(如雷波脐橙风味啤酒)、脐橙面膜等深加工产品,年产值突破10亿元。
2. 磷化工产业:依托雷波磷矿,建设100万吨/年磷酸二铵生产线,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(如磷酸铁锂) 。
3. 文旅产业:整合马湖景区、龙头山大断崖,开发“湖光山色+彝族风情”旅游线路,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。
(七)冕宁县:稀土战略资源创新应用基地,打造“稀土+红色文旅+康养”融合发展
1. 稀土产业:推动稀土矿采选冶一体化,建设5万吨/年稀土分离生产线;发展稀土永磁材料、稀土储氢材料,打造全国重要的稀土应用创新基地 。
2. 红色文旅:整合彝海结盟遗址、灵山寺,开发“红色研学+禅修康养”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。
3. 特色农业:建设10万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,发展高山花卉、中药材(如附子)种植,打造“高山绿色食品”品牌 。
(八)会东县:有色金属产业基地,构建“铜锌+农文旅”协同发展
1. 有色金属产业:依托会东大梁子铅锌矿,建设30万吨/年锌冶炼生产线,延伸锌合金、热镀锌等产业链 。
2. 农文旅融合:建设10万亩华山松种植基地,开发华山松籽深加工产品;整合野租泉、鲁南山,发展“森林徒步+彝族火把节”旅游 。
(九)宁南县: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,打造“蚕桑+热作+康养”特色发展
1. 蚕桑产业:建设20万亩蚕桑标准化种植基地,发展蚕茧丝绸深加工,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。
2. 热作产业:发展芒果、桂圆等亚热带水果种植,建设10万亩热作示范基地,开发水果罐头、果汁等产品 。
3. 阳光康养:依托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,建设温泉度假酒店、康养社区,发展“避寒度假”产业 。
(十)普格县: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,构建“温泉+彝族文化+农业”融合发展
1. 温泉康养:开发螺髻山温泉资源,建设温泉度假酒店、康养中心,打造“温泉疗愈”目的地 。
2. 彝族文化:整合火把节、彝族漆器等资源,开发“文化体验+非遗研学”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。
3. 特色农业:建设5万亩高山马铃薯种植基地,发展马铃薯淀粉、薯片等深加工;发展高山花卉、中药材种植,打造“高山生态农产品”品牌 。
(十一)布拖县:特色农牧业基地,打造“黑绵羊+附子+数字经济”创新发展
1. 黑绵羊产业:建设10万只黑绵羊标准化养殖基地,发展黑绵羊肉制品、羊皮加工,创建省级核心育种场 。
2. 附子产业:建设5万亩附子种植基地,发展附子饮片、附子中成药,打造“中国附子之乡” 。
3. 数字经济:依托绿电优势,建设布拖零碳数字产业园,发展数据标注、算力服务等产业 。
(十二)金阳县:青花椒产业基地,构建“青花椒+生态旅游+新能源”协同发展
1. 青花椒产业:建设20万亩青花椒标准化种植基地,开发青花椒油、青花椒调味品等产品,年产值突破15亿元 。
2. 生态旅游:整合百草坡自然保护区、金沙江峡谷,开发“峡谷探险+彝族风情”旅游线路,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。
3. 新能源:开发金阳风电(装机30万千瓦)、光伏项目,建设“绿电+农业”示范基地 。
(十三)昭觉县:凉山东部区域中心城市,打造“设施农业+文旅+新能源”转型发展
1. 设施农业:建设5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,发展反季节蔬菜、食用菌,保障成都、昆明等城市“菜篮子”供应 。
2. 文旅产业:整合悬崖村(阿土列尔村)、七里坝,开发“极限挑战+乡村体验”旅游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。
3. 新能源:开发昭觉马觉风电(装机50万千瓦)、光伏项目,建设“绿电+养殖”示范基地 。
(十四)喜德县:特色农牧业基地,构建“彝族漆器+马铃薯+新能源”融合发展
1. 彝族漆器产业:建设彝族漆器非遗工坊,开发漆器工艺品、家居用品,打造“中国彝族漆器之乡” 。
2. 马铃薯产业:建设10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,发展马铃薯全粉、薯条等深加工,年产值突破8亿元 。
3. 新能源:开发喜德风电(装机20万千瓦)、光伏项目,建设“绿电+种植”示范基地 。
(十五)越西县:北部区域中心城市,打造“贡椒+苹果+农文旅”协同发展
1. 贡椒产业:建设5万亩贡椒标准化种植基地,开发贡椒油、贡椒调味品等产品,年产值突破5亿元 。
2. 苹果产业:建设8万亩苹果种植基地,推广“越西苹果”品牌,开发苹果脆片、苹果醋等产品 。
3. 农文旅融合:整合文昌故里、水观音,开发“民俗体验+乡村旅游”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。
(十六)甘洛县:有色金属循环经济基地,构建“铅锌+建材+农业”绿色发展
1. 铅锌产业:建设10万吨/年再生铅生产线,发展铅酸蓄电池、锌合金等深加工,打造全国重要的铅锌循环经济基地 。
2. 建材产业:依托甘洛县陶瓷土矿,建设50万吨/年陶瓷砖生产线,发展新型建筑材料 。
3. 特色农业:建设3万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,发展高山花卉、中药材种植,打造“高山绿色农产品”品牌 。
(十七)美姑县:彝族文化生态保护区,打造“南红玛瑙+黄牛+文旅”特色发展
1. 南红玛瑙产业:建设南红玛瑙加工基地,开发玛瑙饰品、雕刻艺术品,年产值突破10亿元 。
2. 黄牛产业:建设5万头黄牛标准化养殖基地,发展冷鲜牛肉、牛肉干等产品,打造“大凉山黄牛”品牌 。
3. 彝族文化旅游:整合毕摩文化、彝族年等资源,开发“文化探秘+民俗体验”产品,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 。
三、支撑保障体系
1. 基础设施建设:
交通网络:推进金口河至西昌、攀枝花至盐源等高速公路建设,实现县县通高速;规划建设西昌至昭通铁路、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工程,提升区域交通通达性 。
水利设施:建设西昌东河水库、昭觉竹核水库等水利工程,实施乡村水务一体化供水,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9%以上 。
能源通信:推进攀西输气管道建设,实现管道天然气“县县通”;建设凉山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,提升绿电外送能力;实现4G/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。
2.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:
技术创新:支持凉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,建设钒钛稀土产业创新中心、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,攻克钛合金制备、稀土分离等“卡脖子”技术 。
人才引育:实施“凉山英才计划”,引进航天、农业、文旅等领域高端人才;依托西昌学院、职业院校,开展“订单式”技能培训,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次以上 。
3.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:
财政扶持:设立100亿元产业招商基金,对重点项目给予税收减免、用地优先等政策支持;统筹整合涉农资金,每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超50亿元 。
金融创新:推广“农业供应链金融”“林权抵押贷”等产品,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贷款,年发放贷款超200亿元;支持企业上市融资,培育5家以上本土上市企业 。
4.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:
生态修复: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工程,完成营造林25万亩/年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/年;推进安宁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。
绿色转型:推广“农光互补”“林菌共生”等生态农业模式,建设1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;实施工业企业“智改数转”,单位GDP能耗下降3%/年 。
四、实施步骤与风险防控
1. 实施步骤
近期(2025—2030年):夯实产业基础,建成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5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,培育2-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。
中期(2031—2035年):产业提质升级,建成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1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,培育3-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。
远期(2036—2045年):实现产业现代化,形成以清洁能源、战略资源、航空航天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。
2. 风险防控
市场风险: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,发展订单农业、期货农业,降低市场波动影响;加强品牌建设,培育“大凉山”区域公用品牌,提升产品溢价能力。
生态风险: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,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,禁止高污染、高能耗项目落地;加强矿山生态修复,实施绿色矿山建设行动计划。
社会风险: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确保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;加强乡村治理,防范因土地流转、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。
五、结论
凉山州“一县一特色”产业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。通过20年持续发力,全州将形成“一核引领、多极支撑、全域协同”的产业发展格局,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、农民生活更加富裕。未来需强化政策保障、深化科技创新、加强区域协作,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,为全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“凉山样本”。
编辑:凉山彝族自治州教师发展中心